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專題專欄 > 建功新時代喜迎二十大 > 崗位建功
編者按:
堅定理想信念,勇擔青春使命。他們是“全國工人先鋒號”集體,他們是“中國青年五四獎章”集體,他們是實干奮進的優秀青年團隊……他們堅定理想信念,練就過硬本領;他們奮勇向前,積極投身強國強軍偉業。即日起,我們推出《奮斗者·正青春》系列報道,多領域、多側面挖掘青春紀實,多視角、多形式講述奮斗故事,凝聚更加強大的青春奮進力量。
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,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,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陳冬、劉洋、蔡旭哲身體狀態良好,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。
在這成功的背后,22所載人航天搜救回收技術團隊全力備戰、精誠合作,圓滿完成本次任務。
“為航天員鋪就溫暖‘回家路’,就是我們的攻關之旅。”團隊負責人宋磊表示。
神舟十四號返回搜救任務,是在東風著陸場開展的首次冬季夜間返回,極寒和暗夜對搜救回收是極大的挑戰。當飛船開始返回時,團隊成員都在焦急地注視著、等待著,直到聽到口令,大家才稍微松了一口氣。
這個口令的發出,說明定向儀指示準確,捕獲到了信標,返回艙沖破“黑障”、順利打開了降落傘,正在按照正常程序返回。此時,定向儀作為核心裝備,猶如一雙“慧眼”正順著信號源“緊盯”返回艙,并發出“信號跟蹤正常”的調度口令,引導搜索力量迅速向落點靠攏。返回艙平安著陸,團隊再一次做到了“艙落機臨”,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,大家歡呼雀躍、熱淚盈眶。
輝煌的背后,是團隊一代又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,堅守“為航天員順利出征、安全健康返回提供科技支撐”使命,傳承精神、接續奮斗,在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史上留下的一個又一個光輝的印記。
團隊成員李蕤主要負責海上保障。為了順利完成船載定向儀的安裝和對接演練,他多次上船,爬上數十米高的桅桿頂端,暈船更是家常便飯。小型搜救船只速度快但顛簸劇烈,每次上船都要克服難以忍受的劇烈暈船反應,有時連續幾天暈船嘔吐,對于身體來說是巨大的考驗。由于搜救船只船艙空間有限,在每次的海上試驗和執行任務中,22所團隊只能有一個人上船,這個人肩負重任,無論暈船反應有多強烈,任務也務必要完成。有時為方便操作設備,執行任務的同志甚至在甲板上和衣而睡。
地處大漠戈壁的東風著陸場,也鐫刻著團隊成員無數次攻關克難的腳步。零下幾十度的沙漠冬夜,驕陽炙烤的夏日正午,都曾有過他們試驗的身影。團隊成員李有生說,“遇上黃沙漫天的時候,風沙像刀割一般打在臉上,生疼。”這群“追星星”的人,也有苦中作樂的愜意。“如果能趕上好天氣,我們就數星星,平時在城市里根本看不到這樣璀璨的夜空。”他們以沙海為床、星空為被,仰望茫茫蒼穹,追尋太空探索之旅。
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,我國密集實施載人航天任務,該團隊也開展了科研大決戰。20個月內,團隊實施了1000余次實驗、測試,形成了各類論證報告、設計報告、測試報告等圖紙文件近千份,設備交裝后,配合部隊實施大小訓練、演練近百次;會同所里其他部門,直接參與任務近百人次;累計陸上行程10萬余公里,海上航行近2萬海里。
在實戰演練中,團隊新交裝設備多項關鍵指標均超過國內同類產品,受到了用戶的高度贊揚。
以科研助力航天夢,一次又一次精心護航飛船“穩穩的成功”,一次又一次見證并創造著中國人逐夢太空的新紀錄。22所載人航天搜救回收技術團隊以不竭創造力鑄就閃亮精神豐碑,為建設航天強國貢獻青春力量。